竞争形势:光伏企业向一体化扩产加速发表时间:2023-06-28 14:28 欧洲:《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加大本土光伏制造扶持力度 通过《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政策组合高筑贸易壁垒、扶持本土企业,欧盟光伏制造业扩产加速 p 2022年12月,欧委会启动欧洲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该联盟旨在创建完整太阳能光伏价值链、减少依赖,欧盟将在2025年实现全价值链30GW制造能力。 p 2023年以来,欧洲光伏企业在欧洲扩产加速。Meyer Burger在德国加快三条产线的建设,计划HJT组件产能扩张至1.4GW;3Sun规划在意大利建立电池和组件产能,2024年将产能从200MW提升至3GW;Carbon规划在法国建立垂直一体化产能,2030年产能达15GW;AE Solar在罗马尼亚建设HJT或TOPCon产能,计划2023年年底前建成2GW,长期规划10GW;FuturaSun规划在意大利建设2GW IBC组件产能。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加大本土光伏制造扶持力度 Ø 美国:低碳发展和经济性驱动,《通胀削减法案》等支持本土制造 p 2022年,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发起反规避调查,并根据所谓的《强迫劳动预防法》扣留了部分光伏组件,供应链问题使2022年美国新增装机同比下降16%。2022年6月,拜登通过“暂停征收东南亚四国两年关税”的总统令,供应链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缓解。2023年4-5月,美国参众两院投票通过了废除该项总统令的审查法案,摇摆的关税政策反映了美国想加速摆脱对中国光伏产业链依赖的态度,后续政策仍有不确定性。 Ø 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对光伏进行大规模补贴 Ø 美国贸易保护与本土制造政策对我国光伏出口产生不确定性 p 美国支持清洁能源和本土光伏制造的政策影响显现。2022年8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公布以后,美国新增光伏产能规划远超2015-2022年8月以前的产能总和,且布局产能覆盖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胶膜-光伏玻璃-光伏支架等产业链环节。美国光伏制造性价比正在提升,根据彭博新能源梳理,到2024年底美国光伏组件产能有望增至47GW左右。 p 海外光伏企业深度参与扩产。First Solar、韩华、梅耶博格、REC Silicon等海外知名企业积极参与产能扩张,产能规划较为激进,基本以GW级为门槛,不乏10GW级别的规划;且产能布局环节广泛,多家企业以形成一体化产能为目标。 印度:PLI计划+BCD关税+ALMM清单,加大本土光伏制造扶持力度 p 2020年,印度推出产能挂钩激励计划(PLI),印度政府加大了对国内太阳能光伏制造业的投资,2023年第二轮PLI签约了40GW容量,用于从多晶硅到组件的不同层次产能扩张。根据IEEFA 和JMK Research & Analytics的统计,印度或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光伏制造国,未来两到三年光伏产能持续扩充足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将进一步扩大其对其他市场的影响力以替代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供应链。 Ø 快速扩充制造产能,与中国竞争出口份额 p 截至2023年2月,ALMM包括70+家印度组件商,总产能超过22GW。2026年,印度组件产能或将达110GW。 p 目前印度电池厂家约8家,产能为6.6GW,预计未来三年内将超过50GW。印度现有和拟建生产线都是用于PERC电池的,其单晶PERC产线能够转向HJT/TOPCon等。 p 太阳能制造商Adani Solar是印度唯一一家拥有硅锭或硅片产能的公司,其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将单晶硅锭的年产能提升至2GW,至2025年扩大到10GW。2022年,其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年产能提升至4GW。 p 2023年4月,印度厂商Rayzon Solar宣布,计划在美国建设一处500MW TOPCon组件厂,此举将使Rayzon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建立制造业务的印度太阳能公司。 p 除了光伏主产业链环节,印度还将同步发展辅材环节,包括玻璃、乙烯-醋酸乙烯(EVA)和背板等。 海外政策短期影响有限,中国企业加大国外产能布局以应对竞争 Ø 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产能,应对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和海外出口。 p 虽然欧美高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出发点是为了摆脱对中国制造依赖,但当前欧美光伏制造业仍较为薄弱,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口也将延缓当地能源更替的进程,部分限制政策仍在延后,预计短期内对中国光伏出口影响有限。 p 为应对新形势下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可加大与欧美本土企业合作,加强海外布局: p 东南亚一体化产能布局加速。隆基、晶科、天合、晶澳等加速布局马来、越南、泰国一体化产能。 p 中国企业在欧美布局产能增多。晶澳、隆基、昊能首次在美布局产能,福耀玻璃美国子公司拓展新业务,光伏龙头企业率先在美布局或形成带头效应 |